移动社交
历史传说
首页 > 文化传承 > 历史传说

玉堂酱园记忆:政商皆能的“孙半城”

       
       
 

济宁孙氏汪庄庄园图

济宁孙氏汪庄庄园图

老济宁的玉堂酱园

老济宁的玉堂酱园

在济宁老一辈儿人里,说起孙氏家族,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玉堂酱园和孙半城。这个崛起于清朝初年的文化世家,自乾隆时期开始仕途之路,至清朝末期为止,从正一品到从九品的官员总共有72人之多,其中既不乏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权倾朝野的大人物,也不乏知县同知一类的基层干部。更为有趣的是,处于运河心脏地区的孙氏家族不但在政治上顺风顺水,在经商上也别具头脑,在通过入股、兼并等多方运作之后,玉堂酱园最终成为孙氏家族的产业,并且一跃成为驰名京师,名满天下的特色小吃。

布局济宁

百草尽枯死,路上无行人—文天祥《过济州》

翻开明初的史料,或许我们会发现,赶走了元朝统治者的朱元璋,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北方各省人口不足,土地荒芜严重,盗匪横行。这也使得朱元璋启动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计划。

拖家带口,抛弃祖坟与故土,背井离乡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生存,这对于当时乡土观念和宗族观念极为严重的移民者们来说,是一种残忍。“其实现在在济宁孙氏家族中,依然有这样的传说,说当年孙氏兄弟在山西分手时,曾砸碎了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王洪军,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清代济宁孙氏家族文化研究》一书的作者:“他们当然不愿意离开,但是没有办法。所以很多大的家族,尤其是通过移民来到某地的家族,一般都会有类似的传说。”

如果说孙氏家族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至山东夏津属于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迁居,那么万历年间孙氏族人自夏津移民至济宁则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家族布局。

扎根夏津的孙氏族人,在经历了数代繁衍生息后,于万历初年再次出现了一次小小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的始作俑者,有一个很现代很喜感的名字—孙得宝。

从朱元璋即位到万历年间,由于大槐树移民计划的启动,北方各地不再人烟荒芜,取而代之的则是繁华。

而繁华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的严重,以及徭役赋税的重压。“在那个时代,这些问题迫使孙氏家族开始改变,一些孙氏族人不得不迁居其他地方。”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之后,王洪军这样对记者表示:“比如说迁居到一些繁华的地区去寻找机会,那么孙得宝一支迁居济宁,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形成的。”

作为运河之都的济宁,是整条京杭大运河的心脏枢纽—作为全航线的水脊所在,济宁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济宁成为历代皇帝最为重视的地方,而闸口的猛增也使得商船货船在此不得不长时间的停留,于是,全国各地的商人,皆云集于此。

迁居至济宁的孙得宝,还真的得到了“宝”—一个让孙氏家族在清朝崛起的机会,一块让孙家成为望族的宝地。

孙氏半城

半城财富是孙家,半城大院是孙家,半城文章是孙家,半城人才是孙家—济宁古童谣

尽管孙氏家谱等史籍中,对于孙得宝是否在夏津做过生意没有明文记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运河之都济宁扎根下来的孙氏家族,确实有着独特地经商天分。

张培安,原济宁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多年来致力于孙氏家族的研究和济宁老地名的考证工作。5月31日,在宾馆的房间里,张培安一边有节奏的敲打着膝盖,一边向记者背诵着自己整理出来的济宁民谣:“济宁州,十万家; 四大金刚,八大家;百万富翁是吕家,东门扎彩的老王家,最盛还是老孙家。”

而在王洪军看来,孙氏家族的第一桶金,应该来自于运河:“在万历时期,运河的一个特点就是商业繁荣,而商业繁荣带来的则是就业机会的增多。”

尽管史籍中缺乏记载,但是在王洪军看来,孙氏家族自孙得宝迁居济宁之后,获得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运河上的工作:“(初迁济宁的孙氏族人)很可能就是从事纤夫或者搬运工这一类的工作。”

商业的繁荣,使得运河两岸的农耕经济反而成了成本较低的经济体,因此孙得宝在来到济宁之后,很可能一边通过打工赚钱,一边购买土地,从而逐渐的让家族获得了大量的土地。

在运河上耳濡目染的经历,同时也给孙氏家族一个新的启发:钱再多,地再多,也比不上功名。因此在孙得宝之后的几代人里,除了用心经营土地之外,就是培养子孙读书。

“那么后来孙氏家族就有了"孙半城"的说法,这个说法既是指孙氏家族的产业多,房屋多,同时也是指孙氏家族的人才多。”张培安在考证济宁市的老地名老街巷时,曾做过调查,发现孙氏家族在济宁老城区的房屋多达300余间,“说他占据了半个济宁城还真没有夸张的成分。”

而孙氏家族自乾隆年间初入仕途到清朝末年,短短170多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70多名官员,“上至朝廷正一品的大员,下至七品知县一类地方官员,孙氏家族都出现过。”也正因为如此,在王洪军看来,孙氏家族在清朝,已经彻底从务农转化为北方著名的官宦世家。

政商并行

合资收购,增持股份,品牌更换,代持股份,驰名天下—玉堂酱园发展史缩影

除了在仕途上颇为得意之外,扎根于运河畔的孙氏家族,或许是受到济宁商业氛围的熏陶,也涌现出了一批经商天才,并且运作出了不少成功的商业案例。

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被慈禧誉为“驰名京省,味压江南”的玉堂酱园的并购过程。

据史料记载,玉堂酱园最初名为“姑苏玉堂”酱园,其创始人戴玉堂是苏州人,最初,酱园开在济宁老城区的南门口,主要出售一些自制的黄酱、酱油、香醋,而酱菜则是从苏州进货。

由于南方的酱菜口感并不适合北方人,加上当地地痞的骚扰,姑苏玉堂酱园最终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在这个时候,济宁富商冷长连联合孙玉庭一起,合资收购了姑苏玉堂酱园,两人各持一半股份。”在王洪军看来,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玉堂酱园的命运。

在孙冷两家联营姑苏玉堂酱园的日子里,玉堂酱园也逐渐的开始尝试改变酱菜的口感,因此逐渐赢得了市场。而随后的发展有些出乎所有人意料—冷氏前往山西开办煤矿,结果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开始不断的从姑苏玉堂酱园里抽走股金,最终撤股离去,而孙氏族人开始独立接手姑苏玉堂酱园,并且将其更名为“玉堂酱园”。

先是合资收购,随后增持股份,改善提高产品质量,最终独家控股,并且更换品牌名称,这一切如果发生在今天,或许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是放在清朝中期,却颇有点先知先觉的意思。

更为有趣的是,在清朝末年,时任军机大臣的孙毓汶因为玉堂酱园而被参了一本,理由是按大清律,官员不得经商,以免与民争利。无奈之下,孙毓汶只好将玉堂酱园转交给同为孙氏家族后人的孙肇灿经营,而这与如今的“代持股份”又不谋而合。“其实孙氏家族的特点在于,他不仅仅从政,而且经商,而且其经营手段颇具现代商业化的气息,从这一点来说,是很值得我们玩味的事情。”王洪军这样对记者表示。

玉堂酱园

玉堂酱园的名气之大,就连当时的文学作品《镜花缘》也有所涉及,里面曾赞“济宁金波酒”为“天下美酒”。

1886年,军机大臣孙毓汶将孙家“小菜”送进宫来,慈禧太后品尝后,连连称赞:“真是京省驰名、味压江南!”并命玉堂把酱菜当贡品,每年送进皇宫。从此,玉堂酱园在京城及大江南北名声大震。

1910年,玉堂的远年酱油、什锦萝卜、佳制冬菜,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章。1915年玉堂产品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牌。据1915年《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第172页记载:济宁玉堂号万国春酒、宴嘉宾酒、冰雪露酒、金波酒、酱油获五块金牌。



地址:济南市黑虎泉西路17号6号楼     电话:0531-82066601
Copyright ? 1997-2018 hao19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