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
匠人匠心
首页 > 关于协会 > 匠人匠心

边家风味正飘香

       
       
 

在齐鲁这片神圣的沃土上,绽放着中华食苑一朵奇葩,产品不仅畅销大江南北,出口海外,而且迅速带动当地集体或个人建起108家同类企业,就地消化粮菜,刺激形成规模生产,使周围三县粮农、菜农通过种植或到厂做工脱贫致富,连带10多个包装生产企业起死回生,这个品牌就是山东省蒙阴县“边家风味”。

边家祖传秘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家常小菜名传四方

蒙阴边家风味发源于旧寨边氏家族,旧寨乡60%的耕地面积适宜辣椒、生姜生长,全乡辣椒、生姜年产量达到300万公斤,农民历来有干炒红辣椒的传统,所炒的辣椒配料齐全,其主要原料为干红辣椒,纯净花生油、无公害猪肉、鸡肉、牛肉等,配方讲究,风味独特,属无公害绿色食品。

边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是沂蒙山区生产干煸辣肉丝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公司地处山东省蒙阴县美丽的云蒙湖畔,旧寨乡政府对过,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此地。

边家牌干煸辣肉丝系列产品是利用沂蒙山区无公害基地生产的辣椒,经边家祖传秘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独创的风味食品,已有30余年的生产历史,产品以独特的口味,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格,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现已成为沂蒙山区家喻户晓的知名产品,素有“食苑一绝”之美称。

谈起蒙阴边家风味,总离不开边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当家人边振水。边振水从小生活在旧寨乡西彭吴村,他祖辈上是雇农,从莱芜讨饭过来的,借住在当地一家人的小西屋里。家里穷得连菜都吃不起,一年四季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炒糊盐当菜吃,炒糊盐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先把锅里放入油,然后再放入辣椒、姜末等,炒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放入大量的盐。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边振水家也是人口多,白天大人要下地干活,干家务活就由他来做。上中学时,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都由他来料理,每星期烙两盆糊子的煎饼,一开始用筢子搂,后来就用轱辘推。没有菜炒,他就跟着奶奶、妈妈学炒糊盐给大家吃。为了把干粮省下来给干活的吃,他什么野菜都吃过,但他却没有想到,他吃的这些苦,几十年后,在研制边家干煸辣肉丝和风味煎饼时大为受益。

1985年,仗着自己和妻子赵春炒菜做饭手艺好,边振水和别人联合,在乡驻地对过盖了一间草房,开了个小吃部。一开始,生意还可以,就又贷款扩建小吃部,没想到,思想虽然很开放,但没有管理经验,加上是合伙生意,小吃部越办越差,一年净亏一万多元,连着亏了两年,小吃部就周转不起来了。买菜、买肉,油盐酱醋都要赊帐,时间不长,来要账的人就多起来。逢有来要账的,没有钱给,赵春和边振水就愁坏了,夜里两人抱头痛哭。不久,他们就与合作方分了伙。小吃部归边振水。他们没有钱给对方本钱,乡里的工商所长和税务所长知道了,就每人掏了2000元先帮他们还对方。

1988年,边振水夫妻俩吸取教训,自己又贷款5000元,把小吃部改名为“边家全味香辣馆”,重打锣鼓另开张。为了便于管理,在小吃部后面又搭起了一座草棚子。一家人搬到草棚里住,既不遮风,又难挡雨,特别是冬天下雪,外面大下,里面小下,早上醒来,被上是一层厚厚的雪,孩子常常被冻得哇哇哭。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边振水硬是挺了过来。

“要想啦馋,椒子和盐。”这是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关于“吃”的俗话,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老百姓没有菜吃,能吃上辣椒和盐就不错了。边家祖辈上就有炒糊盐当菜吃的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一辈一辈地传下来,越炒越会炒,越炒技术越高,慢慢也就成了“祖传秘方”,边振水从小就成了炒糊盐的行家里手。

“边家全味香辣馆”的招牌菜就是炒糊盐,这也是对顾客最有吸引力的一道菜。边振水的妻子赵春心灵手巧,炒得一手好菜。她炒菜,讲究色香味,小炒勺在她手里翩然翻动,吱吱啦啦,腾云驾雾,很吸引人,看她炒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三桌五桌的客人她这一个大厨应付自如。

边振水就招呼客人照看场子,抽空教她炒糊盐,她一炒就会,炒得糊盐客人都很爱吃。慢慢地赵春不满足于炒糊盐了,她就想变变花样,先是尝试着把辣椒放在糊盐里炒,又咸又辣,非常开胃,有的客人吃得高兴,随口就给这道菜取名叫“全味”,意思是吃了它,别的就不想吃了。

赵春边炒边摸索,后来就试着少放盐,多放辣椒,用猪大油来炒,适当的放些肉丝进去,没想到客人们更爱吃了。赵春就不断的研究改进,添进一些作料提味,客人们来吃饭必点这道菜。一传十,十传百,慕名前来品尝的顾客整天络绎不绝,不长时间,干煸辣肉丝就取代了炒糊盐,成了她家饭店的特色菜,许多客人吃完了,还要再炒上一份带着走,一时间,边家干煸辣肉丝成为十里八乡著名的风味佳肴。

一位跑新泰做煤炭生意的客商,每次路过都要来吃边家风味馆的干煸辣肉丝,每次吃完后,剩下的大鱼大肉他不带,专门带干煸辣肉丝。一次,他又路过来吃饭,对边振水说:“你们的干煸辣肉丝太好吃了,那次我把吃剩的带着到了日照,用它换了一只烧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边振水稍一观察,发现客人吃完了基本都带着这道菜,就重点开发干煸辣肉丝这道菜。每天饭馆打烊后,夫妻俩就按照祖传秘方和多种配料进一步研制开发,他们在灯下一次次炒了尝,尝了再炒,时常被呛得泪流满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改进,他们终于掌握了独特的炒制工艺,使干煸辣肉丝达到了色、香、味均为上乘,为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顾客要“带走”的需求,边振水到临沂市场上买来一批玻璃瓶子,晚上,送走客人,赵春就带着服务员炒干煸辣肉丝,炒完就灌瓶,瓶上也没有商标,白天客人们来吃完饭,就你一瓶我一瓶的买走了。一瓶6元钱,天天炒不上卖的。于是,他们就经常的进瓶子,经常的炒干煸辣肉丝,客人们就经常的带走。开饭店与炒干煸辣肉丝相得益彰,水涨船高,小饭店越来越红火。

注册商标,打造名牌,小创意作成大文章

“边家干煸辣肉丝”真正叫响,还是在2001年。那一年,乡里新来个崔乡长,周末回县城休息时,邀请在城里工作的一位老同学到乡里来做客。老同学说:去不去都行,你给带几瓶边家全味香辣馆的炒辣肉丝就行了。崔乡长不知道乡里还有这么一道名吃,回到乡里就打听,后来才知道这是边振水的发明。他买了几十瓶,带回县城,送给亲朋好友们品尝,大家都说好,他回到乡里就跟党委的冯书记一起来做边振水的工作,让他们注册商标。

边振水一听注册商标这么好,就决定注册“边家干煸辣肉丝”,注册成功后,他们积极推广宣传自己的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产品生产量也日益加大。2002年2月,正好又赶上临沂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他们就在乡里的帮助下,拉了一车去临沂,在艺术节上展销。他们带着自家烙的煎饼,打开几瓶辣肉丝,让过往行人就着煎饼品尝。前来参加艺术节的群众一拥而上,煎饼卷上辣肉丝,一个个吃得满口喷香。

没想到,艺术节还没有开幕,他们的干煸辣肉丝就被市民抢购一空。他们连夜又向临沂拉了一车,上面的领导说,艺术节不开幕,不能再卖了,要是卖光了,到艺术节上多难看,于是他们就控制着不卖

了。一位老人吃着好吃,想起在北京工作的儿子爱吃辣,就要买,他们不卖,老人怕晚了买不到,就先付钱预订了一箱。开幕式结束时,两名顾客因为最后一瓶争了起来。原来,一位中年妇女拿了一张百元的票子想买这最后一瓶,可是边振水一时找不开钱,这时,另一位顾客拿着正好6元钱要买,边振水就卖给了后者。

那位中年妇女不愿意了,非要用百元钞来买这一瓶。边振水深受感动,但又没了办法,就说:“你把你的地址、姓名告诉我,改天我给你送一箱。”过后,边振水专门给那顾客送了一箱。边家干煸辣肉丝在临沂市场声誉鹊起,一举成名。

2002年春天,上海名优农副产品展销会开幕,县里让他们去参加展销。边振水起初对去上海展销没有信心,因为他都知道,上海人吃甜不吃辣和咸。把货装上车运走后,夫妻二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坐公共汽车去了上海。

在展销会上,边振水把辣肉丝抹到煎饼上让来客吃,他们纷纷说:“俺不吃纸,俺不吃纸。”边振水耐心解释:“这不是纸,是煎饼,挺香的。”客人们试着吃,一吃,就吃中了,纷纷说:“老乡,老乡。”

边振水高兴地说:“噢,原来你们也是山东老乡啊,太好了。”说得客人直摇头,后来才知道,人家说的不是“老乡”,是“老香”。边振水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在上海,两车产品十分畅销,眼看就要卖光了,剩下的一部分硬是被一个单位给全买下了。

2002年10月,在深圳举行的全国名优产品博览会上,著名歌星毛阿敏的一位闺中密友李女士,来到边振水的展位前,在边振水的热情招呼下,卷着煎饼品尝了一番干煸辣肉丝后,马上就感觉到这小小的产品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边家干煸辣肉丝很快就会在南方会一炮走红,于是她就要求做广东、深圳市场的总代理,并热情地邀请边振水到她下榻的五星级宾馆,宾客相待,陪同参观游玩,临行又买上机票送他们上飞机。

原来,她是怕边振水的业务被别人抢走,才把边振水请出来宾客相待的。边振水见她心诚,就爽快地与她签订了包销合同。现在,边家干煸辣肉丝在南方越卖越“火”,李女士也着实发了一把。

东北黑河一位叫宋炳河的朋友,在青岛的佳乐福超市花9.8元买了一瓶边家干煸辣肉丝,带回家后,家人都爱吃,他就跟赵春联系,要求做当地的总代理,他们彼此至今没有见过面,但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信誉,这边发货,那边寄钱,配合十分默契。

独家秘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产品创新与制造标准相结合,使边家干煸辣肉丝香飘沂蒙,誉满齐鲁,俏销大江南北,目前在全国已建立起66家经营网点,产品现已销往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及广州、唐山、秦皇岛、济南、青岛、临沂、枣庄、泰安等大中城市,要求加盟的经销商、代理商越来越多,每日里前来公司提货的车络绎不绝,等待提货的客商翘首以盼,整个公司呈现出红红火火、朝气蓬勃的喜人景象。

为了赢得更广大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吃上更好的边家干煸辣肉丝,边振水又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安装了两条全自动车间生产流水线,使年生产能力提高到千吨以上,产品品种也由单一的猪肉扩展到鸡肉、牛肉等几个系列。

产量上去了,对质量他们控制得更严了,从原料采购进厂到选料、配比、加工、包装等都由赵春一人把关监督,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质量控制办法。事业就如滚雪球,一天天地在做大,但边振水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和妻子白天忙着生产销售,晚上就忙着科研。夫妻俩关起门来,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践,反复研制,不断的推出新品种。

有时为了研制一个新品种,他们不知要倒掉多少原料,反复添加、减少多少次配料。有时入了谜,他们会一夜不睡,直到对配方满意为止。

献爱心,富乡邻,和气生财美誉远扬

随着事业的做大做强,边振水成立了“蒙阴边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305人,总资产1300万元,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夫妻的分工更精细了,边振水任董事长,负责市场和销售;赵春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生产和科研。

公司于2003年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年生产能力1800吨的流水线。主要生产猪肉、鸡肉、牛肉、素肉、香椿、鲅鱼、精品肉丝干煸系列真空包装产品和各种档次的礼品盒包装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以独特的风味,过硬的质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同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作为一个年产值过千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就地安置劳力100多人,统一配发服装,其中为6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工人买了养老保险,为离家远的职工免费提供食宿,为在厂里安家的职工提供新婚住房。销售旺季时,临时用工达200多人,她们都是本乡年龄较大的妇女,帮着剥葱、去皮、摘蒂等,每人每天收入都在十元到几十元不等,边振水十分体谅乡亲们的难处,每天免费提供午餐,下午发当天的工资,从来不拖欠。

在边氏企业做工者,都达到了“一人做工,全家脱贫”的目的。这些年,村里修路,边振水都是第一个捐款。乡里大路两边竖的广告牌、形象宣传牌都是他拿的钱。同时,他还资助了4名家庭困难的儿童上学。几年来,边振水夫妻俩为公益事业捐款达12万多元。

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公司产品的原料大多来自当地,边振水一方面鼓励乡亲们发展种植、养殖业,一方面以最好的价格定购收购他们的产品。为了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边振水千方百计地引进优良品种,让乡亲们种植或养殖。

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在当地发展和带动起了万亩花生基地、万亩辣椒基地、万亩生姜大葱花椒基地等,有10多个村成为养牛、养猪专业村,有5000多农户靠生产、销售干煸辣肉丝的原料走上了致富路。

龙头带动龙尾摆,蒙阴及周边县区很快上马了许多同类生产企业,最多的时候,仅蒙阴就达到108家。临沂、苏北、河南等一些不景气的包装企业也因此起死回生,产品供不应求。在边家风味的影响带动下,全县已发展起18家辣椒加工厂,光旧寨乡就有6家,年生产能力100万瓶,实现产值500万元。

与此同时,蒙阴县大力培植和保护地方特色产品,千方百计打造边家风味地方品牌,想方设法开拓更大市场,使这道流传在蒙阴民间30年的普通炒菜,成为占农民纯收入三成的大产业。在旧寨乡的协调帮助下,边家风味馆又投资20多万元兴建生产线,购进切肉机、产品包装机等设备,做大做强辣椒深加工产业,产业链条上的辣椒能扩大种植面积2600亩,生姜2000亩,带动花生加工业20家,增加生猪养殖大户100家,养鸡专业户160家,全乡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00元。

昔日养家糊口的家常小菜成为了边家风味的拿手绝活,更没想到的是登堂入室,连获殊荣。2001年12月,蒙阴边家风味系列产品在被评为“九发杯”山东省首届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订货会畅销产品,2002年2月,在临沂市广场展销会上被评为“临沂市著名品牌”,并荣获2002年中国名优食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12月,获“首届山东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优秀奖,2004年5月被山东省贸易办公室评为“山东名小吃”,同年6月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9月被评为“沂蒙十大名吃”,2005年1月,被临沂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5年11月,公司生产的产品通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底成功实现出口创汇,产品供不应求,产值翻了一翻。2006年企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书,同年12月被省委宣传部和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公布为2006年山东民营经济知名品牌产品。

2007年4月,蒙阴边家风味成为首批“山东老字号”。公司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赞扬和支持,多年来被有关部门评为民营经济“重点保护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食品卫生先进单位”、“纳税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地址:济南市黑虎泉西路17号6号楼     电话:0531-82066601
Copyright ? 1997-2018 hao19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