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餐饮区重拾老字号 恢复诸多旧时称呼(图)
    

劈柴院内的“古街人家”正面效果图

劈柴院商家重拾老字号恢复店小二等称呼

备受关注的劈柴院改造工程首批餐饮区有望8月下旬开业迎客。记者昨日走访多家欲进驻劈柴院的商家了解到,为了还原当年劈柴院的古色古香,各商家纷纷推出独具特色的装修经营方案,酒幌子、店小二、掌柜将一一上场,向国内外游客端上老青岛人情有独钟的酱肉、坛子肉、炉包、馅饼粥等特色美食。

百年老院更具古韵

记者昨日来到正在施工中的劈柴院改

造现场看到,江宁路上横纵四条街的外墙已粉刷完毕,灰色的仿古砖、朱红色的门窗让这个百年老院看上去更具古韵。据改造工程施工方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二期工程——院内装修工程,3月份拆除了院内65处无商业使用价值的临时插建违法建筑和5处常规建筑,随后进行院内地面及墙面装修,接下来还将增加一些类似连廊的辅助建筑,使整个劈柴院浑然一体。首批施工的是天津路5号、11号,河北路23号、25号、33号,江宁路2号、10号、33号、34号等院落。

商家规划重拾老名号

现场施工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即将进驻劈柴院的商家也是按捺不住,早早地来到劈柴院踩点规划,以期还原劈柴院旧日繁盛的情景。

把整个江宁路33号院承租下来的古街人家餐饮连锁公司将以川菜、鲁菜为主,该公司总经理金一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营造劈柴院古色古香的风貌,古街人家将重新拾起酒幌子、店小二、掌柜等旧时名号和称呼,同时还将把小院一侧的走廊利用起来,张贴劈柴院的老照片等历史资料,让食客恍若回到老时光。

老业主又回劈柴院 以海鲜大排档为主营业务的天天渔港酒家将2000多平方米的江宁路2号院承租了下来,昨日这家酒店老总刘青山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情结。今年55岁的刘先生祖辈三代生活在劈柴院江宁路2号院,爷爷当年在院里开了个小门头,主要卖酱肉和烧鸡,生意红火得很。后来父亲接手干,门头增加了,分别在江宁路23号、25号各有一家店,添加了坛子肉、炒菜等。“到了我这一辈,把涮羊肉、小笼包引进来,一直干到1999年。”刘青山说,后来他在新湛路开了天天渔港酒家,迁出去后以为再也回不来了,没想到遇到了劈柴院升级改造,这回他将重新回到老根据地。

劈柴院相当于北京天桥

劈柴院在青岛的行政规划上有个路名叫江宁路,由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呈“人”字形,东接中山路,北连北京路,西通河北路。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江宁路成了步行街,整条江宁路叫劈柴院。江宁路上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方。老青岛有句顺口溜,说的是过去青岛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就列入了劈柴院:“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

至于劈柴院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柴的。还有人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江宁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铺、饭店,除了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多数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北街是卖熟肉的。论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有名。

对于老青岛人来说,最大的享受便是在劈柴院看王傻子的演出。王傻子原名王鼎臣,1931年由北京经天津带班来青岛,流动于各个茶社中,以精湛的变戏法技艺征服了很多观众。遥想当年,看王傻子的戏法,听马三立的相声,品脍炙人口的地方戏和京剧,然后,在劈柴院吃美味的小吃“坛子肉”,真是流连忘返。鲁海先生认为,劈柴院相当于北京的天桥,是艺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出胜地,也是青岛草根文化的代表。而解放后,劈柴院演出功能弱化,吃饭的功能加强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盛极一时的劈柴院渐渐冷清。自从城市发展东移之后,中山路商圈人气减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劈柴院的衰落也在情理之中。本版撰稿记者孙静芳


电脑版 | 触屏版
备案号:鲁ICP备17028737号-2

Copyright ? 1997-2018 hao19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